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我国核潜艇劈波斩浪

网络 2009-06-17 14:47:48

  这是一个惨不忍睹的镜头。

  这是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幕。

  公元1895年2月21日,苦心经营达16年之久的大清帝国海军在威海卫海战中全军覆没。在日本舰队数千名水兵的傲视中,在伊东祜享司令长官的“同情“下,北洋海军“康济“号被改做灵船。

  拆除了所有舰炮的军舰,在神情怆然的管带萨镇冰的驾驶下,驶离了自己的国土刘公岛。船上载着死去的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位舰队司令丁汝昌,载着他那1000余名黯然神伤的将士。

  岁月流逝,历史翻过了这沉重的一页。

  公元1988年9月15日,我国再次进行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核潜艇发射的导弹像一条蛟龙腾出海面,带着橘红色的火焰直插云霄,在空中飞翔一段距离以后,“龙头“像流星急速直下,准确地落在预定海域。

  在北戴河刚刚参加完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国务院总理李鹏急赴某地,在中国自己研制的核潜艇上看了整整40分钟。

  9月28日,新华社授权发表了一项新闻公报: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了运载火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迅即将这一消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星西垂,万籁俱寂。然而,聂荣臻元帅今夜却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了。一份标着“绝密“字样的文稿,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辗转经过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毛泽东的批阅,如今又回到了元帅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

  这是一份《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由聂帅起草并以他的名义上报中央。

  夜,已经很深了,聂帅放下手里的文稿,捋捋花白的头发,披着衣服站了起来,慢慢地踱到了窗边。

  夜空深邃而浩瀚,满天星光璀璨。忽地,一颗无名的星星动了一下,然后拖着一条长长的橘红色的尾巴划过天际,消逝在无边无际的天穹。随着这划痕的消失,元帅陷入了沉思……延续了几千年残酷无情的人类战争,并不以善良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秦王兵俑们手执的大刀长矛,到法西斯在欧亚大陆横冲直撞的坦克装甲车榴弹炮;从十字军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的徒步远征,到如今的海陆空三军闪电似的齐头并进――――人类战争的升级速度如同大海涨潮一样,令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堵不胜堵,防不胜防!

  当美国的鱼雷和导弹核潜艇“鱼“、“海狼“、“飞鱼“、“北极星“号等陆续投入海军服役,苏联的鱼雷核潜艇“十一月“号开工和英、法两国已开始核动力潜艇研制等点点滴滴信息被元帅获悉之后,元帅立即敏锐地察觉到:这将是世界海军发展史上非同小可的战略性飞跃。

  拥有核动力装置的潜艇无疑是海下一座现代化的流动城市。它不需要外面的空气,轴功率、水下排水量、下潜深度是常规动力潜艇无可比拟的,而且可以连续在水下潜伏几个月。它航行起来,噪声小于鱼轮;它的航速,超过火车。由于这些优势,敌方极不容易捕捉它的踪影。倘若它带着导弹,则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下和空中霸王――――如果发生战争,只要海洋深处有一条未被打击的导弹核潜艇,它就可以从水中发射导弹摧毁一个国家所有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

  这是第二次核打击力量中令人可怖可畏的魔王!

  据报道,美制核潜艇排水量约为19000吨,航速在35节以上,携带D-5导弹,有分导弹头24枚,每个核弹头当量为30万吨,导弹射程为11000公里,下潜深度达480米,续航力提高至100万海里以上;苏联1978年开始研制的第一代新型飞航式导弹核潜艇,水下排水量为15000吨,8万马力,航速40节,下潜深度可达1000米,携分导弹头20枚……夜风吹拂着元帅那花白的准确性,吹拂着他清癯疲惫的脸庞。遥远的天边,不知什么时候已透出一缕鱼肚白。

  面对越来越明的晨空,元帅拉了拉披在身上的衣服。蓦地,他的心底里升起一丝疑虑: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在研制导弹核潜艇这个战略性的问题上,他们能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吗?

  一架图104客机从莫斯科伏努克机场起飞,经过9个小时的飞行,带着巨大的轰鸣声,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的跑道上。

  这是1959年9月30日。

  这一天,北京机场是歌的海洋,花的海洋。

  第一位走下飞机舷梯的是身体浑圆而结实的苏联党政代表团团长赫鲁晓夫。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庆典。

  此时的赫鲁晓夫,刚结束他的第一次访美,加之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颇有点春风得意飘飘欲仙的味道。一下舷梯,前来迎接他的中国党政领导人在同他手拥抱时,便敏锐地从他圆圆的脸上捕捉到了时时遮掩不住的居高临下、踌躇满志的微笑。

  当天,中国党的最高领导几乎全都参加了在颐年堂同赫鲁晓夫的会谈。

  “毛泽东同志,我们关于建立这个联合舰队的建议,不知道你们作了进一步考虑没有?“赫鲁晓夫问。

  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行。这个建议,我们早就答复过你们了。“

  “那,关于在你们这里设立长波电台的事呢?“

  “不行,我不想谈论这件事。“

  “毛泽东同志,我们将给你们建电台的钱,对我们来说,电台属于谁是无所谓的,只要我们能用它同我们的潜艇保持联络,我们甚至愿意把电台送给你们――――我们只希望尽快建台!“

  “我再重复一遍,我不想谈论这件事。“

  “我们的舰队在太平洋游弋,我们的主要基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最好能达到一项协议,使我们的潜艇能在你们的国家里有一个基地,以保障加油、修理和船员上岸休假……““我最后再说一遍,不行!赫鲁晓夫同志!“

  沉默。

  ……

  双方僵了一阵,还是性急的赫鲁晓夫打破了难堪的沉默,他目光移向翻译,嗫嚅着说道:“如果你们愿意,你们的潜艇可以使用摩尔曼斯克港。“

  “不行!我们一点都不想沾摩尔曼斯克港的边儿!“毛泽东挥动他巨大的手掌说,“我们不想让你们到这儿来,过去英国和其他外国人占领我国多年,我们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国领土!“

  可想而知,会议是不欢而散。

  第二天上午10点,赫鲁晓夫神情抑郁地参加了新中国十年大庆的游行活动。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休息的时候,他阴沉着脸,冷冷地对毛泽东提出,要求撤回援华的苏联专家!

  历史别无选择。不屈不挠的毛泽东,几十年的艰苦卓绝,铸就了他一往无前的气概: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是建设现代化海军的一种重要的武器装备,它是以核反应堆作为动力源,可以长期潜伏在水中活动的潜艇。装备导弹等多种武器的核潜艇,能够反潜、反舰,对陆上目标进行攻击,是陆基战略武器无法比拟的“第二核打击力量“。

  核潜艇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研制工作十分复杂。核潜艇上各种设备、仪表、附件多达2600多项,4.6万多台件,各种电缆联结起来,长达90余公里,各种管道长达30多公里。艇内的设备是高度密集的。中国要建造核潜艇,困难是相当大的。

  海军大院的一栋小楼里,戒备森严,穿军装的和不穿军装的人整日进进出出,络绎不绝,给本来已经很神秘的军事机关,又添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当时摆在核潜艇研制者面前的困难是无住房、无汽车、缺专家、少设备。唯一珍贵的是中央的决心和指战员们团结一致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海军科研部部长于笑虹,发挥着自己特有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采纳着名力学家钱伟长的建议,决定建立702基地,确立了流体力学、水动力学、结构力学等研究课题,建立第一个核潜艇研制基地,并请钱伟长担任顾问;――――他采纳中国科学院留法声学专家汪德昭的建议,决定建立水声研究所;――――他采纳热动力专家黄义成的建议,决定建立热动力研究所;……

  正当核潜艇研制者们开始艰难创业的时候,从遥远的罗布泊吹来了一缕春风。

  1964年10月,继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之后,一朵神奇的蘑菇云出现在罗布泊的上空――――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贯彻调整方针,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3年自然灾害,原子弹爆炸成功,国防科研战线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一股强劲的东风,我们的核潜艇研制工作,要借这股东风,把它促上去!“于笑虹这样鼓励研制核潜艇的伙伴们。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挫折失败,多少回迎难而上。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终于诞生了。这艘导弹核潜艇,仅总体研究课题就有100余项,新研制的高精尖设备就有220余台,大小机器4.6万多台,艇内管道长达120公里,涉及了全国2000余家协作单位,集中了成千上万的发明者和创造者的智慧。

  核潜艇要进行深潜试验。

  这次试验,非同寻常。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中国核潜艇正式诞生;而试验失败,则只是永远葬身于海底的一堆破铜烂铁!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美国军事评论家N.波尔在《原子潜艇》中,记述了这样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史实:

  1963年4月9日,美国“长尾鲨“号鱼雷垓潜艇和“云雀“号救护舰执行潜艇极限深度试验。艇上共有129人。

  在进行了通常惯例检查之后,首先在小深度海区下潜。后来他们又驶向大深度海区。4月10日7点47分,“长尾鲨“通过声纳电话通知“云雀“号,潜艇准备向极限深度下潜。

  “长尾鲨“号慢慢下潜,越潜越深,而且一直与保护舰维持着联系。9点12分,潜艇又进行了一次惯例检查,那时它已经达到了极限下潜深度。后来,大约过了一分钟,就听到了空气进入主压载水舱时发出的噪声,后来又进入寂静状态。“云雀“号上的声纳兵竭力想与潜艇联络上,但毫无成效。在9点17分的时候,“云雀“号收到了一份令人难解的通知,这个通知很清晰的结束语是“试验深度“。然后,就听到了艇壳被海水压坏了的令人恐怖的声音。而后,是一片死一般的沉寂。

  “长尾鲨“潜艇连同它的全部人员一起,在马萨诸塞州科特角以东220海里,水深2550米的地方沉没了。在沉没到海底之前,巨大的水压毫无疑问地把潜艇壳压得粉碎,并且使海面上的人员来不及聆听深海下100多人临死前发出的绝望的呼嚎!“长尾鲨“潜艇的沉没,是潜艇航海史上最大的悲剧。

  这道阴影,多少年来,一直在从事潜艇研究、试验的人们心中徘徊。

  中国核潜艇的设计者、建造者和驾驭者们,正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

  某海区核潜艇试验基地。

  风和日丽,海水湛蓝。

  “报告指挥员,潜艇到达指定海区!“

  “立即向舰队、基地指挥部报告!“担任这次试验的指挥员是潜艇基地的杨玺司令员。此时,在指挥舱的还有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舰队副参谋长王守仁、核潜艇总师办主任吴廷国、核潜艇生产厂厂长助理王道桐等领导同志。艇长是王福山。

  王福山此时果断、镇定地下达着命令:“各部门请注意,全体人员立即进入一级战备,准备下潜!“

  天公作美。此时海面上刮着五级偏东风,浪高不到两米,是进行核潜艇试验难得的好天气。从艇桥上向外极目望去,天也蔚蓝、水也蔚蓝。远处,一艘艘参加试验护航的舰艇正在游弋;一群群海鸟拍打着翅膀起落在浪丛之中。

  “报告指挥员,一舱准备完毕!“

  “报告指挥员,二舱准备完毕!“

  “三舱准备完毕!“

  ……

  潜艇此时已逐渐向极限深度接近。各舱室每潜10米便通报一次。

  杨玺司令员神态凝重,眉宇间紧拧着一个“川“字。

  黄总细眯着眼睛,死死地盯住眼前的仪表和信号灯,眉梢在微微悸动。

  在指挥舱的王守仁、吴廷国、王道桐等人只是神情肃穆地站立着,谁也不动声色,静静地随着潜艇往大海的深处潜去。

  艇外早已是一片黑暗的世界。在深海中,深度每增加10米,便增加一个大气压。在艇上的参试人员心里都清楚,如在60米的深处发生意外,借助救生器材,尚有一线浮出海面逃生的希望;超过60米,即使能够逃出舱外,巨大的海水压力也能把人挤压到海底。更何况深潜前,为防止事故突发和连锁反应,各舱室之间的通道已经完全封闭,逃生舱口的门把也被卸下,一旦发生意外,别说逃生,就是逃往其他舱室也不可能。

  下潜,下潜……义无反顾地下潜!

  啊,多么难得的一瞬!测深仪显示已达到下潜的极限深度!

  各战位立即紧张、细致地进行测量、记录、操作――――多么珍贵的数据,多么宝贵的时间!

  “任务全部完成,上浮!“指挥台传来了上浮命令。

  少顷,舰艇昂首浮出海面!

  “呜――“几十艘参加护卫的舰艇同时忘情地拉响了汽笛,整个大海都在汽笛的欢呼声中激动起来!

  叶剑英元帅闻讯欣然举笔:

  “横槊临江喜赋诗,曹瞒当日耀雄姿;看今导弹核潜艇,征服五洋任所之。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