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黎巴嫩内战(1975年4月至1991年5月)

网络 2009-06-17 14:35:36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是中东地区唯一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拉伯国家,首都贝鲁特是西亚通向地中海的门户。黎国内教派众多(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两大基本教派),党派林立,人口虽只有300余万,但却有80余个党派团体和不受政府控制的30余支武装力量。自1943年黎巴嫩独立以来,各教派、党派围绕国家权力分配纷争不休。黎巴嫩独立时,维持传统教派政体,按当时力量对比达成妥协:总统、军队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总理和议长由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人士担任。但是,随着穆斯林人口增加以及约40万巴勒斯坦难民流入黎巴嫩,两派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致使黎国内各种势力围绕政治权力和势力范围分配斗争趋于激烈,终于酿成了长达15年的国内战争。

  1958年7月,美国军队在黎登陆,帮助马龙派镇压企图夺权的穆斯林。1970年9月事件后,巴解组织总部和主要武装力量从约旦迁至黎巴嫩,黎巴嫩南部成为巴解对以军事活动的热点地区。巴解驻黎武装积极支援黎穆斯林各教派夺权,以色列则借口报复巴解在以占区进行军事行动,经常骚扰黎以边境,引起黎巴关系紧张。1969年5月,黎军与巴解部队发生武装冲突。1975年4月13日,黎基督教长枪党马龙派武装袭击巴勒斯坦居民区,造成数十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这一流血事件导致了基督教民兵同巴勒斯坦武装和支持巴解的穆斯林民兵长达19个月的大规模内战。

  1976年1月初,黎长枪党武装在部分黎政府军参与下,包围了塔勒扎塔尔等3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巴解武装对黎军进行坚决反击。以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为首的黎“左派”势力配合巴解,在贝鲁特市郊区以外省特里波里、达穆尔等地向马龙派据点发动牵制性进攻。在叙利亚支持下,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解放军”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境开入黎境,对马龙派武装和黎政府军形成压倒优势,控制了黎境2/3的地区,黎政府面临垮台。后在叙利亚军事干涉和政治调停下,双方开始谈判,但武装冲突时有发生。1977年以后,黎各派武装经多次交战,基本形成了由叙利亚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控制的海岸地区和由巴解武装控制的南部地区的割据局面。不久,叙利亚军队同基督教民兵直接交战,叙军炮击黎首都东区基督教派控制区。

  1978年3月14日,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南部,将巴解从黎南部利塔尼河以南赶走,扶持“南黎巴嫩军”武装与巴解对抗。197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黎南部。1980年,基督教长枪党抢占位于贝鲁特枣大马士革公路扎赫勒附近的战略高地,叙军发动反击,以军出动飞机袭击叙军,支援长枪党作战。1982年,以军再次入侵黎巴嫩,巴解武装遭受严重损失,被迫撤出黎巴嫩。1982年9月,黎巴嫩当选总统、长枪党领袖B·杰马耶勒被暗杀,长枪党武装对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血腥屠杀,造成数百人死亡,引起世界舆论震动。1983年,以军从黎北部山区撤出,黎德鲁兹派民兵赶走黎政府军和马龙派武装,控制该地区。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巴解的返回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1987年2月,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了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1988年4月,什叶派穆斯林阿迈勒运动民兵与真主党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真主党民兵遭严重挫折。但真主党民兵在伊朗革命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强硬派人物、黎政府军原总司令奥恩发动“解放战争”,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奥恩政府军及基督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穆斯林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了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奥恩拒不承认黎新政府和当选总统。1990年10月13日,黎政府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政府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91年5月,除部分真主党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