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至24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被以色列侵占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0月 6日-9日)
西线:10月6日14时,埃及出动200余架飞机,突袭西奈半岛以军指挥部、兵力集结地、机场和通讯枢纽,埃军在运河西岸集中2000门火炮对以军前沿阵地实施猛烈炮击,埃海军舰艇封锁蒂朗海峡和曼德海峡。埃军5个主攻师的先头部队8000人,在空中和地面火力掩护下,乘水陆装甲车和橡皮舟发起渡河进攻。埃军奋勇作战,仅数小时就突破了号称“铜墙铁壁”的以军巴列夫防线,向东岸推进数公里,埃工程兵很快在运河上架设数座浮桥,24小时后,埃军第二、三军团全部渡过苏伊士运河,解放了东岸被占领土坎塔拉和夏特镇,为把埃军逐回西岸,以军组织3个装甲旅全线反扑,均被埃军击溃。在西奈坦克战中,以军190装甲旅被全歼,埃军生俘该旅旅长亚古里上校。至10月9日,埃军以6个师兵力,控制了运河沿岸长100公里、纵深10公里的广大地区,击毁以军坦克300余辆,以军陷入极大被动。
北线:与埃军进攻同时,叙军先头部队3个师,在地、空炮火掩护下,分3路向戈兰高地发动突然袭击,叙军特种空降兵袭占被以军称作“国家睛眼”的赫尔蒙山顶哨所。次日,叙军两个装甲师已进至约旦河一线,距以本土仅数公里,以军设在纳法赫的前线指挥所遭到叙军连续攻击。截止10月9日,叙军全线突破“6·5战争”停火线,北路攻占老头山和马萨达,中路夺取库奈特拉,进至叙、以边界,南路攻取法拉斯,收复菲格,以军1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大部被歼。
第二阶段(10月10日-15日)
北线:埃军按原定计划,停止战役进攻,西线出现“战斗间隙”。以军抓住战机,从西线抽调部分空军、地面部队加强北线,重点打击北线叙军。至10月12日,以军北线部队在坦克交战中重创叙军,全线突破“6·5战争”停火线,向叙利亚本土推进20?/FONT>30公里,进至叙利亚战略要地纳塞吉一线,直接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13日,叙军虽在伊拉克、约旦、摩洛哥参战部队支援下,阻止了以军进攻。但主力损失严重,已无力发动反击。
西线:以军在北线取胜后,立即转后用于西线。14日,埃军以4个师兵力、1000辆坦克向米特拉等3个重要山口进攻,遭到以军在战斗机和直升机支援下的约800辆坦克反击,从而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战。激战中,埃军由于失去空中掩护,损失坦克200余辆,以军损失50辆坦克,埃军被迫撤至原出发地域。
第三阶段(l月16日-24日)
10月16日,以军3个旅向埃军进攻,双方展开激烈炮击和坦克战。15日夜,以军一支特遣部队从大苦湖以东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锲入运河西岸埃军后方,摧毁埃军防空导弹阵地,致使运河东岸埃军和埃及城市失去空中保护,在以空军轮番轰炸下损失惨重,战局由此逆转,埃军陷入极大被动。至10月22 日,以军登陆西岸部队已达5个旅,进抵苏伊士城以南,切断开罗枣苏伊士公路,对埃及第三军团和苏伊土城形成合围态势。24日,叙、以打成对峙局面后,以军出动一个伞兵旅,于22日攻占叙军在戈兰高地最后阵地老山头。叙军虽多次反攻,收回一些失地,但已无力夺回战场主动权,在联合国调停下,双方宣布24日停火。在海战场,埃叙两国海军同以色列海军进行了四场战斗,双方均使用导弹艇和鱼雷快艇作战,以海军四战皆胜,共击沉埃叙导弹艇10余艘,以方无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