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鹬蚌相争

网络 2009-06-08 08:30:56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而成,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并能从中明白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2、下面老师就隆重地为大家请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图片)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鹬蚌相争,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标好自然段序号。好,现在开始吧!

  (1)检查词语(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读文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片,介绍故事的主人公鹬和蚌给学生们认识,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其次,还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提出问题,把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一)知起因,入情境

  1、读准、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细细品读课文才是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读。鹬蚌为什么相争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来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朗读,是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相机引导理解:猛地、急忙、牢牢地,并指导朗读词和相应句子。

  3、同学们刚刚都读懂了,鹬蚌相争的原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相机板书)让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二)悟过程,体情感

  1、(出示图片)瞧,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是呀,鹬有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

   4、读读鹬的话,哪些地方能看出鹬对蚌的威胁?(就等着瞧吧、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指导朗读。

  5、你能当一回鹬,读出它的语气来吗?

  6、面对威胁,河蚌屈服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7、理解并指导读“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8、我想你们也能读好蚌得意洋洋的话。(指名读,齐读)

  9、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己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

  (三)晓结果,明道理

  1、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出示填空)一个小时过去了,鹬    ,蚌    ,可它们都不愿意退让;两个小时过去了,鹬    ,蚌    ,它们还是不愿意退让;三个小时过去了,鹬    ,蚌    它们仍然不愿意退让……

  2、指名学生回答。

  3、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它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出示“筋疲力尽”,指名读。

  4、出示“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鹬蚌相争的结果。(相机板书)

  5、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理解——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深化,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那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燕(yān)国都不是实力强大的国家,而秦国实力强大,并对这两个小国虎视眈(dān)眈,想乘机吞并。可赵王没有考虑清楚眼前的形势却打算出兵攻打燕国。燕王知道了,心里很着急,便派大臣苏代到赵国去劝说赵王,不要出兵攻打燕国。

  “苏代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来讲个故事给您听……’”

  2、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苏代,拿起书有声有色地为赵王讲讲这个故事。

  4、“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猛然醒悟,他拍着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我明白了……”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同学们,赵王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吗?

  5、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平时读读寓言也是一种很好地学习。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寓言故事书,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设计意图: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很自然的穿越时空,走出文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总结寓意,也不必再去寻找现实中的实例“上纲上线”。从“赵王们”的“反思”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鹬蚌相争》的道理,孩子们懂了!“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