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找花生》教学杂谈
加强拓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询问家长、上网、读课外书、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开发资源,并学习整理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学习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等课文时,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到花生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它的果实成熟后深埋在地里,并且在课堂上交流了解到在我们吃的食物中,有很多也是生长的地里的。如:马铃薯、山芋、萝卜、莲藕等。学生充分交流后,我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几种奇特植物:聚果榕、含羞草、曼佗罗、时钟花、光棍树。
《小松鼠找花生》中,孩子们也不明白花生到什么地方去了。有的说是被别的小动物摘走了;有的说是花生还没结果呢;有的说是小松鼠没有管好花生,花生没有结果。每一种答案都是孩子们不同的思考,他们在思考中学习,有的孩子在课外请教了家长就明白了,于是把答案告诉大家。这不仅是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的问题,而是让孩子们在讨论、思考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进行个性他地理解,这比课文给出一个答案更有价值。其中这些“美丽的句子”就像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在引导孩子们走进广阔的天空,给孩子们一个想象、思考的方向,让他们在这里自由地探索,并在思考中学习。
运用各种教法,激励学生快乐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张扬他们的个性,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拼音教学期间,我们可将抽象的复韵母发音方法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体会练习,便能很快掌握了发音要领。为了巩固拼音字母的发音,教师可采用多种练习方式,像找朋友、拼读比赛、拼音节、摘苹果等游戏。
如最后一课《小松鼠找花生》,以问题“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为结尾,把思索时间留给学生,也是挺有空间感的。“如果你现在是小松鼠,你会怎么做呢?”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演出来,最后点一些科学常识,让学生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说、会想、合作、探索的兴趣。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具体人来对待,要把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当作有意义的事情来关心,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的学习和行为,不能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地对待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要求上进的愿望,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在指导朗读时,我发现平时一个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举起了手,我欣喜地叫了他,他站起来一读,下面立刻有学生笑起来,原来他把句子读成了“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我鼓励他说:“没关系,再来一次,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可能是由于紧张的缘故,他一连读了三遍都是错的。我心里有些急,但还是微笑着再次鼓励他:“别紧张,再试一试!”当他读到第五遍的时候终于读对了。在我和全班孩子的掌声中,他高兴地坐下去了。从此,每次朗读课文他都会踊跃地参与,而且越读越好。现在想来,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每天都能把真挚的爱给予学生,学生必然对老师、对语文以爱的回报,在学习中做出积极的反应,增强学好语文的动机强度,提高学习效果。
阅读课文知识含量大,而且富有丰富的口语训练内容。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我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根据“小松鼠为什么没看见一个花生?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这两个问题练习说话。经过一翻讨论后,有一学生说得很流利、很好。他说:“小松鼠呀,你真傻,花生的花落了以后,怎么能看见花生呢?花生是长在土里的,要拔出来才能看见花生。其实,谁也没有把花生摘走,你以后可要仔细观察。”我适时的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就一个接一个地大胆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