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胜有声”是最高级别的小升初衔接
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等几个阶段,常被视作“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但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只重视“升学前”,对“升学后”的预计不足,使许多学子在跨越学段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各种“水土不服”的症状。
在这个背景下,“衔接教育”这个新颖词汇应运而生。在全国特级教师、深圳蓝天教育首席教育顾问陆恕看来,升学阶段中没有作业负担的暑假即是开展“衔接教 育”的黄金时段,如能在这一时期积极介入心理、生理、知识系统、课程衔接方面的辅导,就能使学子完成积极的“过渡”,积蓄更多的学习潜能。)
记者:何谓“衔接教育”?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衔接教育”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吗?
陆恕:当前中国“衔接教育”还处于真空地带。其实,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都是人生非常关键的“衔接”阶段,但我们的教育在 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却往往是缺位的比如,小学六年级学生一旦考完升学试,放榜之后就成了小学也管不着、初中也管不着的“自由人”,等待他们的就是漫长 的暑假和疯狂的玩乐。“玩乐”本身并没有错,但若不积极介入科学的教育和引导,这些“衔接”阶段所导致的心理、生理方面的落差,可能对学生造成终身的不利 影响。
记者:在各种关键的“衔接”阶段,学生容易出现哪些心理、生理、智力、适应力方面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应当作出何种调整,来应对这些微妙的变化?
陆恕: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课程的改变,难度的改变、环境的改变首先,小学课程的解题思路、课程教案与初中完全不同,学生往往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和调整期; 第二,小升初后,由于初中教学的师生关系大多并不如小学阶段这般亲密,学生有可能会感到“爱”的缺失;第三,小升初、初升高往往是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发 育、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逆反心理、自我意识的增强,第二性征的出现,会使操行教育、人格教育、生理科学教育迎来新的挑战;第四,学校管制松紧程度的变化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通常是越低龄的教育,“管”的成分就越重,因此学生每跨越一个“学制”,就迎来比以前更松动的教育方式,比如“由紧到松”体现到极致的 阶段,即是高中升大学的时候,不少自制力弱的学生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下沉沦为痴迷游戏的“坏孩子”,原因不外乎“过渡教育”没有做到位。)
记者:目前,学校、家长方面是否初步具备了“衔接教育”的意识?
陆恕:事实上,对于“衔接教育”的责任归属,学校和家长往往处于一个“踢皮球”的状态没有可见的、明确的量化标准,因此往往是老师责怪家长不配合,家长质疑老师的教学水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抵触和冲突,往往使得孩子在需要“衔接”的关键阶段中,无所适从。)
而在深圳这个相对高速的社会,“衔接”过于仓促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衔接教育”作为一个新鲜名词,也是需要普及和传播的,它还远远不是家长、老师十分明确的共识。
记者:为什么说,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开设相关“衔接教育”课程,会比公立学校更具优势?“衔接教育”的教育理论体系,目前是否成型?
陆恕: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在个性化教育上走得更远,并且出于市场、差异化竞争的需要,可以在许多教育环节的细分片段上有所突破“衔接教育”便是其中一 项。目前,以蓝天教育为例,一些关乎“过渡教育”的讲义、教案已初步形成,不少公立学校经常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如放假、毕业),邀请名师进行以“衔接 教育”为主题的讲座。
处于升学等“敏感阶段”的衔接教育,当前比较流行的操作是,利用暑假这个黄金时段,刷新、升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 课件,并辅以一定的心理辅导,以调整孩子在更高一级的学段中“水土不服”的问题。目前,一批“衔接教育”的课程已经被开发出来,涵盖讲座、文献、纸质教 材、光盘等多种形式,但它们还只是在小范围内流行传播。
记者:此前参加南方都市报学衡论坛时,你曾提出“衔接教育需"终身"贯彻”这一观点。可否这样理解,除了“初升高”、“高升大”之类的“大转折”外,还有其他的“小转折”零散地分布在整个学生生涯之中?而这些“小转折”又应当辅以什么样的“衔接教育”?
陆恕:在同一个学制阶段中,也会出现因年级差距而导致的磨合问题。业内有几个很典型的术语:三年级现象、初二现象、高二现象等等,它们发生于某个学制的中段,它们的影响虽然不如“升学”这个转折那么显著,却也往往成为改变孩子命运的诱因所在。
比如,“三年级现象”的典型表现是一二年级经常拿“双百分”,至少也是98、99分,但是一上三年级,成绩就会出现“马鞍形”式的倒退,一下跌落到80 多分……这种“突变”是课程难度、心理生理变化等综合因素造成的,但很多家长、老师只会一味地责怪孩子“不够努力”,对这些“转折阶段”的特殊性没有充分 地认知,只会变相给孩子增加压力,自然也就不能给予正确的“衔接教育”,致使很多原本智力不错、学业基础不错的学生,毫无征兆地在这些“转折阶段”中出现 了成绩大滑坡。
记者:一个成熟的“衔接教育”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元素,有哪些必须遵循的原则?
陆恕:我觉得,“转 折阶段”的教育,应当改变过去那种以“管”为主的教学思路,转为以“导”为主一个优质的“衔接教育”,不是在传统应试教育基础上变相增设学科,加重学子心 理、学业负担;而是要有“润物细无声”、不着痕迹的高境界。最高级别的“衔接教育”,一定是“无声胜有声”的。
最后,预祝长沙小升初的孩子都能进入自己理想的中学就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