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奥数网

北京站
奥数网

“哭穷”教育正在慢慢毁掉你的孩子

北京家长帮 2017-11-16 10:31:55

  01

  与孩子“谈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绕不开的教育课题。聪明的人应该脑里有钱,而不是心里有钱,而教孩子认识钱,意义远在钱之外。而现实中,孩子对于“钱”的认识,很多是这样的,我们举几个例子:

  在商场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1.孩子看中一个几块钱的玩具,想要妈妈给他买,妈妈瞪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

  “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被吓,大气不敢喘,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前一秒还笑容满面,此刻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疯子。

  2.某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口头禅是“家里没钱,只靠你好好读书,以后赚大钱”。

  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穿亲戚穿剩的旧衣服,玩别人玩腻了送出的玩具,靠哪个亲戚发善心给孩子一点零花钱。

  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钱来之不易,内心对钱充满渴望。

  3.某父母毫不顾忌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金钱的忧虑,哪怕在饭桌上也可以因为钱的支配吵架,肆无忌惮地宣扬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钱是这个家的主要内容,而孩子的童年记忆也充满了钱的味道。

  以上几个事例,可以说是中国家庭中的常见场景。很多家长也并无意识到自己日常中的这些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教育,只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太贵,所以不买”、“家里很穷,所以不买”、“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挣钱不容易,爸妈上班很辛苦”……或许有些父母会以为这样与孩子沟通,孩子会懂得节俭和懂事。不否认孩子是会因为父母经常的“哭穷”而变得节俭了,但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并且会因匮乏感而带来诸多的毛病。因为穷意识背后紧逼家庭的压力占据了大脑的“带宽”,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脑发展能力,影响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02

  历史上很多大贪官都是小时候穷怕了导致的后果。如大名鼎鼎的大贪官和珅,虽是将门之后,但幼年丧母,其父做官清廉而又早逝,致使家境十分贫寒,在这样的成长环境,物质上的渴望一直无法满足,所以造就了后来疯狂的和珅。经济上被严格管制,物质一直未能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惟利是图、处处追逐金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人生。

  不信?那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1.某位被穷养长大的高级白领,手上存款不低于60万,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从06年开始劝她买房,当时首付8万就可拥有深圳市中心的小户型商品房。但她就是没勇气从那60万的存款中拿出8万来获得自己的房子,而如今哪怕把60万都拿出来,也不够那套房的首付。每次花钱出去旅游的时候,被朋友拉去买护肤品的时候,喝一杯30多块钱星巴克的时候......她都处在一种很痛苦的状态,她觉得自己这样花钱是罪大恶极。她就是如此,即使凭借自己的劳动赚到钱,也无法安心享受。

  2.某位小伙从小就被灌输,挣钱不易,要节约,要艰苦朴素,他从一名牌大学毕业后,与另一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竞争一份工作,结果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被录取。小伙不解,问面试官,面试官告诉小伙,说:“因为你要的工资太低了,由此可看,你不够自信,我们不敢招一位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带着物质匮乏感走入社会的他,总觉得能有一份可以温饱的工作就可以了,不敢再有其他奢求,总觉得那些高薪轻松的工作,应该值得更优秀出色的人,而他不配。

  3.某位IT工程师就是因为被父母从小到大经济上严格管制的“穷养”,长大后的他特别渴望赚钱,又特别不舍得花钱。现在30多岁,月入4万,不舍得给自己买件超100块的衣服,不舍得花钱去旅游,不舍得给父母换套好点的房子……生活品质奇差,且对未来的规划毫无魄力,因为他不会花钱,只懂存钱。

  这几个悲催的小故事,故事背后的家境也许并不都是贫穷的,但有一点绝对是共通的,就是故事主人公的父母都有着“贫穷的思维”。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