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奥数网

北京站
奥数网

中年爸爸的育儿困境和他们的突破尝试(2)

三明治 2017-10-19 17:07:34

  孩子四岁的时候,黄楠选择全职投身公益并创业,他在上海众多社区组织了家庭运动。却也面临着自己周末越来越忙,不一定能陪孩子的情形,而自己的太太同时也在创业。幸好,一方面是有老人帮忙,一方面创业之后通勤时间大幅减少,他可以把和孩子讲故事的时间放到早上。而且四岁的男孩也开始爱自己编故事了,要求爸爸把他的故事打字记录下来。

  男性通常在游戏、故事等方面具有和孩子沟通的能力。对于黄楠和卢丹来说,创业之后,育儿时间虽然不见得增多,但开始拥有的弹性时间,能够使他们告别以往刻板的,不可侵犯的工作时间,有了开放的心来和孩子做实质的沟通,这其实也是孩子重新接纳他们的过程。

  卢丹说,辞职创业后的近一年,才让孩子重新接纳他。以前,他在家里的出现,是可有可无的。“妈妈在”和“妈妈不在”,对于孩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爸爸在不在无所谓。现在,孩子游戏的时候经常要找爸爸。卢丹也承包了给孩子洗澡的任务。他还每天给孩子编一个连载故事,名字叫做《滑板少女》,他不需要把故事写下来,而是根据一个主题,就把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一些情节编进故事里。

  国庆后的这几天,这个故事来到第十三章,名字叫做“云舞台和天使乐队”。起因是国庆期间,果篓在上海的简单生活节摆摊,卢丹看了几天的乐队演出,就把感悟放进去故事了。

  现在,卢丹出门的时候,女儿会对他说:“爸爸,你今天要记得把故事编好哦。”

  3

  在中国,固有的“三代同堂”家庭格局也正在逐渐被打破,家庭正在逐渐小规模化。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家庭户平均人数已从解放初的5.3人降到2012年的3.02人。当然,那个时候,二胎政策尚未实行。但更大的因素是,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居住了。

  事实上,尽管在中国,老人帮忙照顾小孩仍然是主流配置。但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条件和意愿帮忙带娃,而观念日益更新的年轻父母,也像美国父母一样倾向于独立带娃。他们虽然不拒绝父母偶尔的帮忙,但也更乐意求助于保姆和阿姨。

  有妈妈认为,老人在家,小两口就容易有依赖性,不仅在育儿上,包括家务事也基本由老人包办。妈妈在育儿上,经常还是被家庭成员期待的,而爸爸这个角色却常常显得游离,对于孩子来说,往往只是一个需要在场的“吉祥物”。

  而在家还打着游戏的爸爸也为数不少,还通常说是工作累了需要放松。这种结构,会使夫妻之间缺少齐心协力建设家庭的感觉,久而久之,容易疏离。

  家中老人情况不便或者独立带娃意愿更强的年轻父母,生活上确实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状态。

  香港人毛铭基和太太傅真,原来在青岛生活的时候,雇佣了一名不住家的阿姨。后来他们搬到北京工作生活,阿姨跟了过来,也住在他们家。这使他们逐渐适应了阿姨住家的生活,也感觉更为方便。后来换了一位新的阿姨,也让她住在家里了。甚至他们去香港小住一个月的时候,也给阿姨办了两周的港澳通行证跟过去。

  毛铭基认为,只要有心放在家庭上,工作的时间是可以安排的。在港资地产公司工作的他每天都会争取6点半回家吃饭。偶尔需要加班,会更倾向于选择在孩子睡觉的9点之后拿出电脑工作。大多数工作,是可以在家通过网络完成的。

  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一个丈夫如果真正看重家庭生活,他也可以为了家庭换一个相对可以作息平衡的工作。那并不一定会使他的职业前途有多大的受损。我曾经有一年经常在全世界跑,做国际采访报道。这对我太太带娃是不小的挑战。所以后来我就换了一份出差较少,但在其他方面也能给我带来挑战和锻炼的工作。

  现在每天早上,阿姨要和毛铭基一起照顾两岁半的孩子起床、上学。出行的时候,如果没有阿姨随行,阿姨的工作基本就由毛铭基负责了。他从孩子出生之后便照顾得多,觉得照顾孩子这些工作都是熟练技术活,做多了就会,并没有多少男女区别。

  美国的爸爸也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尽管带娃时间仍然比不上妈妈。但是皮尤的研究表明,2015年美国爸爸每周做家务的时间从1965的4小时增加到9小时,而妈妈的这个数字则从32小时下降到18小时,双方趋于平衡一些。

  有趣的是,46%的受访爸爸认为带娃一直是有趣的(enjoyableallthetime),而仅有41%的妈妈持有这个观点。

  事实上,雇佣一个阿姨的费用,或许并不比和两位老人一起生活以及城市之间交通成本高多少,但是中国老人倾向于不相信阿姨的工作。拥有一位住家阿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习惯的。而如果阿姨不住家,晚间和早上的孩子起居和照顾工作,仍然是繁重的,夫妻一方未必能独立搞定。更不用提想等孩子睡觉之后,偷偷溜出去看场电影了。每一项选择,背后都有代价。

  我的朋友杨霁,从孩子两岁以后,在没有保姆的帮忙下,独立带娃已经快七年了。

  “我认为我的太太Rey比我更适合外面的职场。所以我觉得在分工上,她在外面,我在家里比较好。”现在,Rey经营着自己的互联网营销公关公司,杨霁除了做投资之外,也帮忙她处理一些公司财务方面的事情。

  从最开始孩子较小的时候,要在家成天带着,还要照顾各种屎尿屁问题,到现在孩子已经上学,早上7点送孩子上校车之后,便能迎来大半天的自我时间,可以找一个网速较快的咖啡吧看看投资,这已经是杨霁理想的生活了。

  他也不怎么需要混投资圈子,“听很多高手讲课,到最后都会感觉,道理都懂,但是真到操作的时候,还是无招胜有招。”他享受一个人带孩子的时间。

  当然,下班后,太太Rey也帮忙带孩子。因为每天晚上9点,美股开盘,如果当天有头寸的话,杨霁就需要盯着大盘,一盯就要盯到凌晨两点左右。“年纪大了,熬不消。”所以早上送孩子,也经常由太太执行。

  去年孩子意外生病住院一月左右,夫妻两个人轮流陪着,期间Rey还经常需要出差见客户。那是一段真正难熬的时间。但是夫妻俩还是扛过来了。

  但这样的模式,仍然属于非主流。杨霁还记得自己和孩子同学的家长聊天的时候,那位爸爸有点吃惊,说得也很直接,大意是你年纪轻轻怎么就自我放弃了呢?而其实,杨霁觉得他已经不需要职场的生活,自己平时能有时间看书学习,做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事,特别是只需要通过网络并能进行的投资事业,虽然前三年赔了些钱,这几年的收益也不错。

  皮尤的研究显示,美国单纯依靠父亲收入维持的家庭,比例从1970年的47%降到了2016年的27%。而单纯依靠母亲收入的家庭,则从同期的2%升到5%。双方共同贡献收入的家庭,同期从49%增加到66%。

  4

  通常认为,父亲陪伴得较多的孩子,性格会更坚强,逻辑思维会更好。

  但事实上,并没有确切的科学研究表明,爸爸陪伴得多的孩子在成长上必然有更多的成功特性。我们谈论爸爸育儿的问题,更多是作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现代都市生活里,处于职业黄金期的中年或者“前中年”爸爸们,如何处理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于自己在育儿这件事的投入是否觉得满意,也是否和他们的家庭成员达成了默契的合作关系。

  而今天,评判一个男人的家庭地位和贡献,也不单纯以其对家庭的经济贡献为衡量。在家里你是不是那个“可有可无的人”,实际上也是存在感和价值感的一种重要体现。这样的多元化评价标准正在越来越被更多家庭接受。

  在今天,美国的爸爸中有46%认为他们陪伴孩子太少,这个数字两倍于妈妈(23%)。中国的爸爸,不知对自己的育儿投入度是否满意呢?

  中国当代家庭的分工机制和组织结构,实际上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有趣话题。我们不愿意再听到“丧偶式育儿”这样刺耳的抱怨,也希望观察到中国爸爸在和孩子互动中更多具体的案例和做法。

  以我自己为例,由于我家两岁的女儿晚上比较容易被我哄睡过去,现在我每天晚上9点陪她上床睡觉,经常和她一起入睡。然后第二天早上6点,睡足8、9个小时的我,就起床做早饭送儿子上学,然后再顺路买点菜回家。通常在7点半左右,我已经就可以开始一天的工作。这种作息时间,使我觉得比以前经常熬夜的时候健康得多。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