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十一学校为什么一定要复制?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种“现象”时,不少圈内人都提出这样的质疑:十一学校不能复制。
面对“复制”说,今天(12月19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2016)年会上,著名教育专家、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在演讲中给出另外一个新视角:十一学校为什么一定要复制呢?一个教育创新为什么都要有推广价值呢?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多元的选择,而不在于推广和复制。
“我们的教育要给校长、教师以‘胡思乱想’的权利,允许‘和别人不一样’。”李镇西先生表示,创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给学生以健全的人格。
我今天想讲四点,第一,创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第二,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第三,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第四,给学生以健全的人格。一说到创新,人们想到的是技术创新、一题多解、作文的构思新颖、出人意料的开头、别具新意的结尾。而我认为人类史实际是思想创新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对马克思的突破,毛泽东对列宁的突破,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突破,凡是没有思想创新,都是死胡同。
刚才说的是巨人的创新,思想创新的权利是只有少数人独有的还是每个人应该都享有?谁也不应该垄断思想创新的权利。可是众所周知,最近几十年很多不要说思想创新。
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不要说思想创新,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去思考。我说我们的教育要给校长、教师以“胡思乱想”的权利,允许“和别人不一样”。我们还有一些惯性思维,任何一个教育创新出来以后,以十一学校为例,很多人说他那个学校不能复制,为什么一定要复制呢?在成都一个私立学校,学习教学环境非常自由,很多人说这种学校没有广泛推广的价值。为什么要有推广价值呢?我认为这在于多元的选择,而不在于推广,这都是思想的禁锢,潜移默化。
我特别喜欢给孩子们拍照。这幅图片上我配了几句话:“鼓励学生,燃烧的青春,蓬勃的朝气,像鹰一样飞翔”,还有这幅照片上的图说:“遥相呼应,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
老师有没有灵魂的阳光?你没有灵魂的阳光,就没办法照亮学生精神世界。为什么首先要有教师的思想自由,才会有学生的心灵自由?就是用思想照亮思想,用个性发展个性,用创造激发创造,用智慧开启智慧。现在会做题的老师教会做题的学生,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
“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这是陶行知的话,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强调这些?今天这些话都很前卫的,创新也好,创造也好,还有人格导向,我们说给人以心灵的自由,是在一定意义上讲的,绝对不是无法无天。
“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这是一个法国人写的,他不是搞教育的,但是他对教育感兴趣,他这样说,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法国前总统萨克奇认为教育是什么?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就是教育。在这个前提下,所有创新对人才有意义。
希望我们的孩子在政治上是有理想的,财富是经过劳动换来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中国所有师生的人格健全、心灵自由与思想创新,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真正跻身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前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