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奥数网

北京站
奥数网

北京四中进化史:生源决定竞争力

北京奥数网 2015-05-11 18:00:55

  北京四中,毋庸置疑,从长期表现看是北京市第一强校。当然,长期表现不代表短期表现和中期表现,这几年在人大附和实验的紧逼下,不像以前那样无人比肩了。颇有些走下神坛的感觉。仔细研究一下四中在恢复高考后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四中的崛起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中最牛的时候是从8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的时间。表现在于每年高考平均雄踞北京市榜首,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高居榜首。尤其是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些年份接近200人,请注意是接近200人,但从未超过200人,有些四中校友自夸每年有200人以上进入北大清华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但这个成绩也是足够牛的了。

  从恢复高考到80年代末,北京四中并不是像其后十几年那样牛。实验,人大附,北大附和清华附等学校还是和四中有一拼的。比如,四中校友网站上一位老校长的回忆文章中提到,1985年四中高考平均分北京市第八,落后实验多少多少分。人大附中的网站介绍校史的文章也介绍本校恢复高考头几年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科大都有100多人,这个数据在恢复高考头几年相当的惊人。如果以上来源属实的话,可以看出四中在80年代末之前并不占太大优势,甚至是劣势。

  这里顺便说一句,人大附中为何把科大放在和北大清华并列的地位。首先,科大本身是一所相当牛的学校,其理科实力当年全国数一数二。只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地处合肥),渐渐被北大清华落下了。直到90年代中期,很多省市的科大高考调档线和北大清华是处在同一水平的。第二,当年全国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国都不怕之类的重视理科的口号。科大作为可以和北大在理科上一竞高低的牛校(请注意,清华当时的强项是工科,理科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并入北大,受损很大),在当时全国中学生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第三,人大附地处中关村科学院,很多中科院的子弟,其父母辈就是科大毕业的,上父母的母校也是很好的选择。

  实验中学文革前也曾以每年北大30人,清华30人和科大30人为荣了好长一段时间,也可算作一个佐证了。

  只统计上北大清华的人数作为本校高分考生多的依据,是90年代以来的事情了。

  四中的传统是只认清华的,也被人称小清华。直到北大把北医合并之后,四中上北大的人数才比上清华的人数多了起来,一般年份,都是上清华比上北大的人数多出很多。其实倾向清华也是和上文提到的四中是高干云集的学校有些关系。清华高官多,又地处北京,高干子弟众多的四中学生的家长们,可比地处中关村和科学院的那些家长们在这方面要先知先觉,知识分子在这方面还是相对幼稚的。

  再说回四中为何于八十年代末突然把其他中学甩开的原因。人大附中网站介绍校史的文章曾经有段酸溜溜的话,大意为:人大附中高考高分段的学生一直雄踞北京市前列,直到八十年代末四中被教委定为试点高中校,取消了初中,面向全市招生…

  这几句话从表面上看,好像和四中甩掉实验人大附和其他重点学校没有太多直接关系,我玩味了一下才发现,这些正是四中崛起的关键。可见竞争对手有时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



  先从取消初中,只办高中来说,四中可以集中在当时本已经很强大的教学实力专心于高中教育。这点在当时来说,还是很有优势的。当时的初中不像现在,又能赚钱又能提供本校培养的好学生,其潜力尚未得到发掘。现在世道变了,初中的重要性被各个重点中学意识到了,四中渐渐抢不到顶尖的学生,只好重新办初中,但是提供第一批学生也是三年以后的事了,而且是否比的上一直办初中富有经验的其他重点校,还另当别论。可谓成也初中,败也初中。

  面向全市招生。当时四中把初中给割掉后,省下很多教育经费和宿舍,再加上教育局的大批拨款,使其有充足的实力面向全市招生,而其他重点校囿于经费,宿舍等条件的不足,无法向四中一样招收众多的跨区生(也会有一些,但不多)。二十一世纪拼的什莫?是人才。学校拼的是什莫,在师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也是人才,即学生的素质。敢于跨区报考的学生,平均水平还是很高的。

  教育试点校。听起来很虚的一个头衔,但是很管用。其他学校像实验人大附也是市重点,但四中还是教育试点校,给人的印象就是重点中的重点。现在所谓的试点校很多了,但四中的这个不同,首先它是第一个,其次四中本身的水平也很高。就好像教育部门给广大家长一个信息,这所好学校我们要办的更好,是好学生的就快来吧。

  举个炒股的例子,炒过股的家长们都知道,一个上市企业的股价要想上去,是要有一定的概念炒作的。不然,你的报表大家都可以看得到,未来的现金流也可以预计的到,为什莫要买你的股票,给个理由先。这时聪明的企业就会散播各种概念,电信企业说,明年我上3G,钢铁企业说,明年我上新轧钢。这些概念可能未来不一定赚钱(当然企业的盈利预测是会显示他们所上的项目一定能赚钱的,不然还上什莫项目呀),因为所有的投资都是会有风险的。但是,这些概念给了投资者一个很强的信号,就是这个企业与众不同,值得投资。如果把四中,实验和人大附中等重点中学看作是上市企业的话,四中被教育部门定为试点校的消息就是一个可以炒作的概念,更何况这不是虚的概念,是真的有大批的教育经费投入和政策的倾斜,最重要的是四中本身就是所很好的学校,用炒股的话说就是基本面很好,如何能不红呢?

  大量好学生的涌入,使得四中的高考成绩在短期内甩掉了包括实验人大附在内的其他市重点,反过来四中的高考成绩又进一步吸引好学生的涌入,马太效应就这样产生了,这也为四中随后十几年的骄人成绩铺下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我时常想,如果其他重点中学被当时教育部门定为第一所教育试点校的话,比如是实验,八中,人大附,北大附和清华附,是否也能取得和现在四中相同的成绩?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事情,政策的扶持作用是很大的。

  那末教育部门当时为何选择四中呢?我猜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四中本身是一所老牌市重点。(这个条件不足以把四中和其他重点区分开来)

  2、四中不像其他一些著名中学受其附属的高校控制,而是教委直接管辖。这点实验,人大附,北大附和清华附就比不过四中了,婆婆太多。

  3、四中是传统的高干子弟学校,校友和学生家长的社会背景强。

  4、四中的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选择了四中,四中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