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奥数网

北京站
奥数网

网络花丛酿蜜人——记北京日坛中学图书馆馆长李小燕

中国教育报 2010-09-19 17:19:59

  见到李小燕老师时,她正在电脑前制作课件——《走街串巷观宅门》。“这是我开设的《北京文化系列》选修课的第7讲。”她告诉笔者。

  身为日坛中学图书馆馆长,李小燕老师开设选修课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然而让文献信息检索课名正言顺地成为选修课并获得师生们的一致认可,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刚到学校工作时,全校师生对有关文献信息检索的内容很陌生。”李小燕经常利用工作之便和老师们聊起信息检索的重要性。1998年4月,教初中班语文的包老师在班内设置了一个文献信息检索兴趣小组,李小燕每周义务为兴趣小组的同学讲1小时的文献信息检索知识。正是这个持续了2个学期的兴趣小组逐渐打开了日坛中学师生认识、了解文献信息检索知识的大门。

  这期间,还有两位高中语文教师从自己的语文课中挤出10分钟的时间,请李小燕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文献利用的知识。“10分钟和1小时对我来说同样珍贵”课后,经常会有同学追到图书馆向李小燕询问更多的关于检索方面的知识。

  2001年到2003年,北京高中的学生开始尝试研究性学习,陆续有语文老师或班主任请李老师用一节课或几节课时间讲解如何利用文献信息资源。

  李小燕老师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10分钟、一节又一节的课程中逐渐赢得了师生们的认可。2002年,一直在课堂之外备受师生欢迎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正式成为全校60多个班级近3000多名学生的选修课。李小燕终于如愿以偿。

  2004年,全校130多名学生选修文献信息检索课,不同年级的学生坐满了阅览室,还有一些学生站在过道里。学校教务处来劝学生不选此课都不行,这个难题却让李小燕心里得意了好一阵子。

  “2004年之前的这段时间,给一些班级同学上课准备的所有资料都是文献夹的形式。”李小燕说,这一阶段是她的电子图书发展的雏形阶段。

  李小燕开始涉足编辑专题电子书始于2007年。当时北京市启动课改,北京版高中语文新增篇目多,内容变化大,参考资料却少之又少。几位语文老师面对一篇篇新课文却找不到任何参考信息,只得求助李小燕。拿到语文课本,李小燕凭借自己娴熟的信息检索方法,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为这本新版语文教材整理出一份 300多页的课文分析资料。

  拿到课文分析资料的老师们欣喜若狂,一个劲地追问:“你是怎么找到的,我们在百度上怎么搜都没有啊!”李小燕说:“很多文章是从长篇名著里剪切出来的,重新起的名字,所以,老师们习惯性地以篇目作为关键词搜索是根本找不到的。”要了解课文的相关信息必须采用“中国知网”里设置的全文检索的方法,才能找到与新增篇目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对课文内容分析的资料。

  这是李小燕老师编辑整理的第一本专题性的电子书。2008年初北京市教委计划9月在全市高中二年级开设“通用技术课”。同年3月,李小燕整理了一本 100多页的专题电子书,从经验、方法等多方面解读通用技术课,为承担通用技术课的教师扫盲。随后,又围绕“通用技术课”的课程内容,编辑了6本关于通用技术课程的专题电子书,让老师们提前一学期对通用技术课程有所了解。

  李小燕整理编辑的专题电子书教师能拿来当讲义用,这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学生们也喜欢看。

  打开北京日坛中学的网站,可以看到按照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分类的专题电子书籍已多达一百多本,其中大部分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从2008年至今,李小燕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的“校本课程开发”栏目,撰写了8期近30万字的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系列文章。

  “专题电子书就是把各种媒体信息重新整合、编辑成为一本新的多媒体形式的书籍。”李小燕说,“网络上的资料大部分都是转帖的,没有筛选,杂乱无序。而专题电子书必须经过筛选,重新整合、编辑,才能有系统、有深度,可读性更强。这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

  身为图书馆馆长,李小燕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为师生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自己不能独立解决,就会寻求图书馆的帮助。这时,图书馆馆长提供的不仅是信息线索的服务,还应包括信息内容等方面的服务,帮助教师解决具体问题。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