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奥数网

北京站
奥数网

“十一”学子忆母校

千龙网 2009-07-02 13:47:57

  转眼间,离开母校十一学校已经10年了。和许许多多优秀的“十一”学子一样,我总会不经意地回忆起在“十一”学习生活的点滴琐事。对于我们这些走出她校门,却走不出她心怀的学子来说,时光愈流转,记忆便愈清晰。

  校园

  1995年,我考入北京十一学校高中部。习惯了“火柴盒”式的规模,厌倦了操场、教学楼、实验室三点一线的呆板布局,踏入十一学校大门的那一刻,我的感觉只能用“惊艳”二字来形容。

  红木的窗棂、八角的楼亭、肃穆的礼堂、齐整的操场、威仪的实验楼、通幽的花间路、馥郁的芳草地、参天的白杨、茁壮的泡桐、妩媚的垂柳……微风拂面、花木葱茏、书声琅琅,我简直不能把这座美丽的花园和以严谨著称的中央军委子弟学校画上等号。优美的环境孕育出美丽的愿望,从这一刻起,求学上进的种子开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发芽。也就在这一年,十一学校启动了以“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为特征的“国有民办制”办学体制改革,而我则有幸成为母校教学改革的第一批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惊艳”的感觉渐渐淡去,而“十一”的严谨之美、朴实之美、刚健之美却让我流连忘返。整齐划一的自行车方阵、口号响亮步调一致的晨练队列、纤尘不染光可鉴人的黑板、色彩鲜艳款式大方的校服……都是眉头上的一道风景,心头上的一段记忆。

  这里是学习的乐土,也是成长的乐园。“十一”老校长李金初“先做人,再做学问”的口头禅成为学校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在花园般的校园里,我有幸聆听了各行各业精英的成长心得、成长感悟。陈章良教授的演讲让我树立了“科教兴国”的理想,“模范团长”李国安的报告让我明白了“无私”、“奉献”的魅力,王忠诚院士的讲话,让我体味了“钻研”、“求索”的力量。我学会了思考现实、思考理想、思考人生,心灵的花朵开始悄悄绽放。我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社会各领域的人才、精英往往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而是胸怀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并为之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变不可能为可能,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能够坚持理想的人少之又少,理想使他们坚强、弘毅,对理想的追求使他们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十一学校给了我最初的理想启蒙和政治引导,让我在青少年时期就明确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师长

  “何尝见明月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十一学校各位师长的为人为学让我如饮甘泉,如沐春风。鬓角的白发、额头的皱纹、袖口的粉笔灰、严厉的目光、欣慰的笑容、琅琅的诵读声……依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我的英语老师冯皋是性情温和的上海人。我仗着英语成绩好,常在英语课上肆无忌惮地做数学题,他从不以为忤,反教我科学利用时间,各科均衡发展。他对成绩稍差的学生也不另眼相看,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冯老师也有严厉的时候。一次我成绩不佳,就被他狠狠地说了一顿,等我成绩回升,他就又由着我在他的课上我行我素。

  语文老师姜绍林发现了我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就借给我很多中外名著,并把我的读后感推荐给报社、杂志社发表。印象里的姜老师很高很瘦,女儿年幼,夫妻因工作关系长期分居。但她从没把不如意的情绪带给我们,依旧勤勤恳恳地工作,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学生。

  最有趣的是王燕谋老师的数学课,不似课堂,倒像游戏。王老师每堂课一般只讲30分钟,剩下的时间多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他幽默地称一些数学尖子“大脑里满是智慧的皱纹”,而成绩欠佳的同学,则被他善意地批评“脑门上扎个眼儿傻气就前后左右地冒”……他常在我们为数学的迷思瞠目结舌时,甩手扔下一道奥赛题便拂袖而去。临走前还不忘放出狠话——“谁要做不出来谁可就是傻子了哦”——留下我们这一群“傻子”对着黑板干瞪眼。冒了很长一段时间“傻气”,当了很长一段时间“傻子”,我终于吃不消了,搭上教学分层的便车,逃之夭夭。而王老师的课堂仍旧笑声朗朗,“大脑里满是智慧皱纹”的爱徒各个成绩斐然。

  在数学B班,严谨、严厉、严格的赵舜和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严谨——她画图从不借助尺子和圆规,一挥而就,浑然天成,宛如优美的艺术品。她严厉——常有女生被批得“梨花带雨”,可看到节节高升的成绩单,却又“破涕为笑”。她严格——5道题的小测验,必须在15分钟完成。她的“严”既成就了我们优异的数学成绩,也成就了我们为人为学、待人处世的态度。

  还有被我们唤为“肖妈妈”的班主任肖霭玲老师。她讲课的情景是我脑海里一幅充满魅力的图画:她从不看讲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时,一副金丝边儿的老花眼镜儿就在手里不住地掂量着,那些优雅的文句和动人的修辞仿佛就是从眼镜儿里流淌出来的似的,汪洋恣意,不可断绝。遇到一些不着边际的语意理解,她总会淡淡地说,“你们翻开某某册某某课某某页书下某某行的第某某个小注”。我们便按图索骥,屡试不爽。

  同窗

  在十一学校,我遇到的不仅是可亲可敬的师长,还有聪颖勤奋的同窗。

  我的好友荣蓉,温柔娴静,醉心数理化,不能自拔。我那时数学成绩欠佳,总向她请教,搞得她一见我手捧练习册,眉头紧锁,就恨不能“以头抢地”、“骇而疾走”。我只能抛出我的糖衣炮弹,帮她解决英语、语文学习上的困难。很快,我们成了学习上的好搭档。当我拿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荣蓉也如愿考取了北京邮电大学。

  高三进入文科班后,石一枫成了我的同桌。石一枫生性顽皮,聪颖好学。他志在北大中文系,报考志愿时只填写了北大一所学校,中文系一个专业,一片丹心,勇敢执着。枯燥的备考,在石一枫俨然是种乐趣。他经常向我发问:你记得历史书上某某某衣服上有几颗扣子吗?你知道某某某遇害时是左脚在前还是右脚在前吗?这在我眼中是无聊之举,在石一枫却是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展示。他还和我比赛背书。一次他夸下海口,说他一晚上能背十页历史书,包括插图和注解中的知识点,谁都觉得这是痴人说梦。谁知第二天一早,他红着眼睛杀进教室,犄角旮旯的知识点他都背得有鼻子有眼儿的,吓得我再不和他比赛。石一枫酷爱文学,高中时就已是北京市作家协会的会员,他对文字的领悟力和创造力既让我佩服,又让我嫉妒。现在的石一枫,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生,俨然已是小有名气的新生代作家了。

  “十一”文科班不但学风淳厚,同学关系也十分融洽。我擅长英语,石一枫在历史、语文上春风得意,张清宇政治学得风生水起,卢娟是数学“天才”,许诺是全方位的“多面手”……我们从不吝惜和别人分享学习心得,石一枫常在课间跳上讲台向大家推荐参考书,我的课堂笔记和复习资料转眼就成为人手一册的“宝典”。开放的学习环境,透明的竞争姿态,塑造了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培育了我们面对高考的平和心态,也换来了辛勤耕耘后的累累硕果。1998年的高考,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大学金榜题名。我们曾经相互扶持、共同跋涉,这段珍贵的友谊也将永远烙印在我们心底。 (季萌)

  十一学校

  北京市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在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由中央军委于1952年创办,是海淀区改革试点校,1995年3月开始正式运行“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为特征的“国有民办制”办学体制改革。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校。

  学校校园面积15.6万平方米,现有114个教学班,5500余名学生,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优质中学。现有初、高中教学楼、音美大楼、体育馆、学生公寓、餐厅等建筑15万平方米;1100台计算机奔驰在千兆校园网上,116个教室均配备大背投电视、计算机、实物展示台,通过宽带连接国际互联网;9000平方米的实验楼设有先进的理化生、数学实验室及深受学生喜欢的生物克隆DNA实验室;67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近20万册。

  新时期十一学校办学思想:“改革、选择、发展、和谐”;基本办学价值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学目标:“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