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奥数网

北京站
奥数网

北京小升初政策拉起“高压线”能拦住择校吗?

工人日报 2007-04-26 10:37:55

  北京“小升初”取消升学考试后,择校热迅速升温,家长带着孩子辗转于各优质资源校门前,有证书的靠证书,有条子的靠条子,有票子的靠票子――

  对面临孩子小升初的家长来说,即将到来的“五一”长假,将会特别漫长。上周,北京市教委一纸通知紧急叫停全市各区县名校的咨询、报名活动。

  而网上的小升初家长论坛也召开了“紧急家长会”:“学校到底还要不要证书了?”一时间,各种针对今年小升初提前招生遭遇“急刹车”的猜测和不安,在春末夏初的京城,正莫名地蔓延、升温。

  政策拉起“高压线”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此次急停招生咨询活动是因为有家长举报一中学违规提前招生,并面向全市进行综合素质测试后择优录取。“今年出了新的《义务教育法》,以前可以叫违规,今年就违法了。”该负责人明确表示,今年将加大对学校的督察力度,对提前招生学校也将全市通报批评。

  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和往年相比,今年北京市的小升初可谓一波三折:市教委下文喊停,学校迟迟不动,家长们无从下手。

  种种风波都缘于今年北京市新出台的小升初指导意见。该市教委明确规定,除了文体、科技学校允许在规定时间举行特长项目测试外,其它所有学校招生应在区县招生部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操作,并向社会公示招生项目、区域范围和人数,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成长记录册》为主要录取依据,不得进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测试,不得要求报名者提供各类荣誉证书和学科类竞赛、等级考试等证书、证明,并不得以其作为录取的依据。从今年起,将用2~3年时间逐步取消各类实验班。

  学生按照市教委规定的升学渠道升学就位后,将在就位学校建立初中电子学籍,学生可持自己的学生IC卡将原来的小学基本信息直接带入初中,通过刷卡直接导入初中电子学籍系统中,减少了重新输入信息的程序,同时这张卡也是学生的身份认证凭证。按照要求,这个卡在设计中不能随意择校,不是每个学校都能随意刷入,只能在其升学就位的学校才有效,且只能刷一次。各区县要严格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控制新生的非正常流动,尤其要禁止公办校擅自接收已被其它校录取的新生。

  北京市教委还要求,各区县小升初政策出台后,还将向社会公布政策咨询和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不难看出,此次政策重点限制的是择校问题,而更让中学校长们头疼的是录取依据的相关规定。一位示范学校的校长对新出台的政策公开表示质疑:“不让我们以竞赛成绩和考级作为入学参考,那么,究竟应当参考什么呢?”

  一所完全靠电脑派位招收学生的普通学校校长认为,如果完全能按新政策做,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市教委只出原则,没有解释,让下面的区县教委很难办。而今年的北京小升初政策中,“原则上”一词的频繁使用,让校长们似乎有更多的理由持观望态度。

  择校热缘何只升不降

  追根溯源,小升初择校源于取消升学考试,当时的家长还来不及逼着孩子学习特长备战择校,最开始择校仅仅是少数人享受的专利。

  但在随后的短短两三年内,择校热就迅速升温,目前已形成了“气候”:家长带着孩子辗转于优质资源校门口寻找“买家”,闯过考试关、再闯面试关,有证书的靠证书,有条子的靠条子,有票子的靠票子。

  “我们就是为了能让孩子进入一所好初中,然后良性循环,孩子才可能有更大的优势和机会,进入好高中和好大学,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对家长来说,举全家之力换孩子一个未来,他们“无怨无悔”。

  一位市级示范校的资深教师认为,“择校”表面上是因为家长和学生考虑学校的升学率等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择校行为的对象是教育资源。少数重点校拥有相对多数的优质资源,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必然导致“择校”,而“择校费”的风行又导致教育的腐败,阻碍教育公平的实施。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所所长杨东平教授公开表示,初中阶段学校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北京“小升初”择校热的主要原因。

  不少家长反映,同样是财政出资修建的中学,一所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简直可谓“天壤之别”,家长趋之若鹜的就是教育的优质资源。

  而少数官员的权力意识和特权惯性更是择校热“雪上加霜”的原因。有一位中学校长就直言不讳,每年给他们递条子最多的人,恰恰就是那些有权力制定规则的人,这让他们有苦难言、不堪重负。

  期待教育均衡发展

  在北京,小升初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社会问题:越来越高的择校条件,不仅严重扭曲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方向,更为严重的是,在各种无休止的课外班、考级班的奔波中,孩子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正在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国家标准。在王旭明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给你一个标准,所有学校都向着这个标准来接近,这样大家共同上一条主路就好办了。”

  舆论普遍认为,北京市教委今年的“小升初”政策对“限制跨区、跨片流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出发点很好,但能否最终起到作用,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事实上,不得以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录取依据这一条,就很难操作。一些好学校为了保持优势,总要确定自己的选拔标准;而家长又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因此只要有学校间的差异存在,择校现象就不能根治。”杨东平说,消除择校的关键在于全力推动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向名校倾斜的状况。

  采访中,家长们最担心的仍然是,“小升初”政策制定者的良好初衷,最终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规定,完全实行划片入学,如何确保教育资源的基本公平?假如资源分配不能实现基本均等,又如何能够保证这项改革的顺利进展而不会再度因为人为操纵而不得不搁浅?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