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能否“普照”北京孩子 揭开择校潜规则
然而一些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的老师和校长却对这些利好消息表现出理智的担忧。“我们的态度是‘拭目以待’。”一位校长说,“我最害怕的就是文件中出现‘原则上’三个字,因为只要有这个字眼出现,那就说明另有不原则的途径可以走,而破坏规定的又往往是对规定最‘门儿清’的规则制定者们。”
就近入学的“黑色幽默”
又到了入学孩子家长们最忙活的时候,为了让孩子有个“高起点”,不少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名校周边的住房,以期“近水楼台”得到片内入学名额。
然而很多明了内幕的“过来人”却认为,这些家长有些“幼稚”。“就住在学校对面,眼巴巴望着校门进不来的大有人在。”一位给多名孩子“操作”过入学的人士透露,“一些著名的示范校就近入学的规则远不像家长们想得那么简单,有的学校制定的入学条件本身就已经注定片内的孩子没几个能正常入学。”
例如,一所示范小学“就近入学”的具体条件是:1、必须有片内房屋的房产证。2、孩子的户口要在片内。3、父母双方的户口都要在片内。4、父母双方户口迁入片内需达N年以上。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这样的就近入学条件无疑是无法实现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与其说是黑色幽默,倒不如说是个毫不掩饰的圈套。
让人震撼的“白条”
片内的孩子入学尚且不容易,那么一个年级七八个班都收什么学生?内部人士透露,在某示范校,收学生的事连校长都不能“拍板”,所有的招生名额都在区里。该人士曾看见过申请入学的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递来的“白条”,“当时那些白条都是登记在一个册子上的,后面注着委托人的背景,备注中的单位和官职足以让人‘震撼’。”
在一些区县,委托人的“层次”与赞助费的高低挂钩已经是大家默认的规则,甚至有不成文的价目表。
“白条”一直是名校校长们挥之不去的烦恼,曾有校长透露,每年一到考季能收到上千张“白条”,而入学名额才600多个,校长感慨:“谁都得罪不起,又不可能谁都收,示范校的校长太难当。”
巴西副总统的眼泪
巴西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曾经访问过北京的一所示范小学。据巴西《圣保罗报》报道,阿伦卡尔回国后提到他对北京这所小学的观感时激动不已,在一次有数百名市长参加的会议上潸然落泪,感慨地说,如果巴西能有如此好的教育,怎能不富强?
据了解,巴西副总统参观的学校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式校园”。学校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0%,就连教学楼的屋顶上都披上了绿装。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液晶电视、投影仪、上网电脑和音
响等设备。教室内课桌椅一律木质,讲台也是仿清代风格。
然而这位可爱的副总统并不知道,他所看见的小学是北京百里挑一的示范校,是集中财力打造的“精品”,而北京更多的学校并没有这样的辉煌,有的学校甚至还在为孩子上课用的操场和音乐课的教学器材发愁。
据了解,巴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实行了全民免费义务8年教育。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凡是公立校都不收费。从托儿所到初中,政府都免费提供教材、文具和午餐。为保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8年义务教育,每个贫困家庭除了每月免费领取基本食品外,还可以有三个孩子每月享受政府提供的助学金。进城农民的子女,带原籍学校开具的转学手续,可以在公立学校上学,享受与城里学生同等的待遇。
经过这样的对比,巴西副总统的眼泪应该让我们感到惭愧。
“撒芝麻盐儿”与“政绩工程”
“我们的区领导在全区大会上曾经明确表示:教育资金与其‘撒芝麻盐儿’不如集中起来重点建设几所学校。”对于教育拨款的“偏心”,校长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普通校想申请点资金,校长得费尽口舌,示范校不用说话就自然会有拨款到账。哪个领导不想建出个‘政绩工程’呢。”
一所普通校校长最近刚从教委申请下来一笔操场建设费,总金额是100万,校长颇有感触:“对普通校来说,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笔费用我打了半年报告,使了些软硬兼施的手段,总算批下来了。我们跟示范校没法比,我知道北京好几所示范校建设投资都过亿,还有的多达3个亿。其实按道理说,薄弱校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特批生源”怪圈
“生源不均是最大的不平等”,这个观点几乎是所有校长的共识。而现在,一些示范校在制度上享有的特权正在分走普通校原本就不多的学生。
一位老校长告诉记者,在1997、1998年电脑派位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派位工作是严格执行的,因为生源相同,各校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很多普通校信心倍增。
而随着“择校”口子越开越大,生源区别也渐渐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根据中小学办学标准,教委对学校班级数量和班额都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很多示范校却可以申请办特长班、试验班,不仅扩大了学校招生规模,还可以越过“派位”限制,跨区招生。与此同时,一些普通校却连电脑派来的学生都招不到。一位校长反映:现在真正参加电脑派位的学生不到40%。
示范校有了招生特权就能招来更多的好学生和捐资助学的学生,有了好生源和捐资助学费,学校就能发展得更好。“特批生源”已经成为一个教育怪圈。
对于生源的均衡,校长们寄希望于“取消实验班”,“如果真能做到三年内取消实验班和特长班,普通校将迎来发展的新机会。”
采访手记
为了希望而表达
在教育部组织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领导曾经对记者感慨:什么时候北京的孩子再也不用靠找关系批条子、不用靠巨额的其实并不情愿的“捐资助学款”、不用靠奥数公共英语钢琴八级等一摞摞证书,就能够敲开心仪的学校大门,那么基础教育不均衡这个难题就算是破解了。
又到了即将入学的季节,对于马上要进入小学或初中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来说,身处种种“潜规则”之中的他们,除了迎合“潜规则”,并力图从中找出一条可以钻过的“缝隙”之外,也别无他法了。
今天我们揭开这些“潜规则”,把这些在“圈内”其实早就司空见惯的现象搬到阳光下,并非出于指责谁或者哪个部门,我们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表达而不是沉默,是因为我们同时也深知:任何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只能是充分的表达和讨论,而决不是把它牢牢的捂在背阴里,何况是基础教育不均衡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民生大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希望:凡是遭遇过上小学和“小升初”种种经历的家长,能够从即日起,通过本刊短信平台,与更多的读者共同分享你们的经验和故事,与专家和社会有识之士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也希望在社会公众的齐心努力下,我们翘首以盼的均衡教育的阳光能够早日普照到所有人的身上。